The main goal of the Advanced Podcast series is to expose Taiwanese-American biotech professionals to a variety of career opportunities and possibilities in biotech/pharmaceutical corporates for career advancement and development, and to encourage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of Taiwa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postdocs the exchange of ideas for career planning and potentials.
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Aug 15, 2024
抗體藥物複合體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DC),是蛋白質抗體和小分子藥物的結合,此技術利用抗體的專一性,將藥物帶至特定區域來殺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ADC 在近幾年發展的很快。2023 年,ADC 藥物的全球銷售額為 100 億美元,預計在 2028 年成長到將近 200 億美元,15% 的年複合成長率非常驚人。
“魔術子彈” (magic bullet) 的概念從二十世紀初期被提出,指藥物針對特定治病微生物或特定細胞攻擊,而幾乎對身體無害。最初是由德國科學家 Erlich 提出,他合成的小分子Salvarsan,是首款能專一針對梅毒螺旋菌毒殺的藥物,被認為是第一顆魔術子彈。遺憾的是,在其後 50 年由於技術等種種限制,這領域始終沒有太大的進展,直到 1967 年 ADC 的概念提出、以及之後單株抗體等技術的進展,這領域才慢慢有所突破。即便如此,也一直到了 2000 年,才有首款 ADC 藥物被 FDA 核准,真的是非常漫長的歷史。
我們在這集的節目中,很榮幸邀請到目前在 AstraZeneca 擔任資深科學家的張瑄玶博士,他與我們分享關於 ADC 的設計與開發流程。如果上述簡史讓你對 ADC 藥物感興趣,那就千萬不能錯過這集訪談!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 後製 | 黃品翔 Sean Pin-Hsian Huang:https://www.linkedin.com/in/pinhsianhuang/ |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
Aug 01, 2024
藥物開發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們在研究所期間,接觸到的往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且大部分著重於研究機制、找到藥物標的和設計候選藥物這一塊。從候選藥物到上市藥物中間仍然有很大一步和許多阻礙需要克服,其中包括了臨床試驗和藥物製程開發。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 Novartis 藥廠擔任 Clinical Science & Innovation Academy Fellow 的廖怡恩博士和 Vertex 藥廠 Process Development 部門擔任 Senior Scientist 的畢家興博士,我們以輕鬆的聊天方式,討論了轉譯科學、臨床科學與藥物製程開發的流程、工作內容與趣事。
除了分享自己的職涯經驗,他們也會介紹今年 BTBA 年會 Translational Science Panel 和 Advanced Bioprocessing and CDMO Panel 的設計和內容,讓大家預先體驗一下 BTBA 年會盛況。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何逸雲 Yi-Yun Ho:https://www.linkedin.com/in/y-yun-ho-476b995b/ |
👩💻 後製 | 林庚民 Geng-Mi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geng-min-lin-7b959a98/ |
Jul 15, 2024
藥廠的營運部門 (operations) 和研發 (research & development)、財務 (financial) 同為藥廠中的巨大核心組織,營運部門通常包含製造、人力資源、資訊等子部門。營運部門的工作內容,常常圍繞著「人」在進行,如何與相關部門一起協調優先項目、有效統籌有限的資源,是在營運部門工作的日常課題。
本集節目邀請到目前在 AstraZeneca 藥廠,負責研發資訊科技管理 (R&D IT) 的陳昱名博士 (Dr. Morris Chen),他的部門支援細胞與基因治療的資訊相關需求;在加入藥廠之前,Morris 在管理顧問公司工作,負責藥廠營運的優化。我們談到當時 Morris 第一份工作的求職考量、顧問業和藥廠的合作關係,也簡介藥廠營運管理。此外,Morris 分享了他對於職場人際互動的觀點,還有他在工作上協調各方的心法,這些軟性技能在他的工作之中,於幕後推動了許多重要案子。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crystal-peng-b7bb44206/ |
Jul 01, 2024
又是一年的夏季,很多 TBA 年會或是各種 conference 開始舉辦,除了各式講座和專題討論外,人脈拓展 (networking) 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講到 networking,有些人在社交場合不太好意思跟陌生人聊天,或著帶著一點功利的眼光,直率地想和人建立專業領域連結,甚至拜託人介紹工作;也有些人覺得只有管理階層需要和人交流,科學家好好做實驗即可,種種迷思讓 networking 的困難度急劇上升。
但若能抱著單純的心態進行 networking,專注在和不同領域的人認識接觸,除了進一步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又培養專業人脈,實在是好處多多。這一集我們請到兩位在今年波士頓生物科技年會 networking 的負責人 Ginnie and Phoebe 來和我們聊聊一些常見迷思,同時也分別從學生和業界科學家的角度,談談 networking 對他們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幫助,請千萬別錯過這集的討論喔~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
Jun 01, 2024
本集《生技來一刻》邀請到 June 林靜君醫師,她在橫跨太平洋兩岸的台灣與美國,都有豐富藥廠醫藥事務 (medical affairs) 經驗,同時也是具備臨床經驗的醫學專家。醫藥事務作為藥廠和臨床醫師間的橋樑,需要非常需要靈活地應對進退,除了醫學知識,對不同地區醫師文化的敏感度,更是勝任這份工作的關鍵。June 具備在台美兩地的成長經驗,以及扎實的醫師訓練,成為這份工作的不二人選。但儘管擁有跨文化的成長背景,June 在職涯早期階段,仍然十分費勁。June 大方地和我們分享了許多她如何克服文化障礙的珍貴經驗。
June 吸引我們的,不僅是她橫跨臨床和藥廠、橫跨不同文化的豐富工作經歷,更是她精彩的生命歷程。她過往艱辛的生活和職涯歷程,淬煉出堅毅不服輸的樂觀,與對少數族群的真誠關懷。相信林醫師真誠的分享,能鼓舞每一個還在生活與職涯中掙扎向前的你我。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許祐湉:https://www.linkedin.com/in/yu-tien-hsu-04043241/ |
🎤 主持人 | 何逸雲: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 後製 | 吳畇芸:https://www.linkedin.com/in/yun-yun-wu-3b0303106/ |
May 15, 2024
在生物技術領域,#商業發展(Business Development, #BD)的角色至關重要,因為它牽涉到企業的成長和成功。商業發展團隊負責尋找、開發與公司核心業務相關的新機會,包括合作、併購、授權等。這不僅僅是一個獨立部門的工作,也是公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了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在生技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商業發展部門的作用變得更加關鍵。通過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獲取新技術、擴大市場範圍等方式,商業發展部門能夠幫助公司實現創新、擴大市場份額,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生技來一刻非常榮幸邀請到目前在 Voyager Therapeutics 擔任 Corporate & BD Head 的 Will 顏伯任博士來跟我們介紹商業開發部門的點點滴滴,並跟我們分享他當初是如何由基礎科學跨入商業策略領域,以及轉領域的心得。在訪談中 Will 還跟我們一起探索和分析一個模擬的商業併購案例,無論你是對商業感興趣的科學家,或是想拓展生醫藥廠認知邊界的朋友,這集都是不可錯過的訪談!
BD假想案例連結:https://chat.openai.com/share/48c5407d-94ca-4a83-82ca-c99ce6b521db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 後製 | 劉紀秀 Zoe Liu:https://www.linkedin.com/in/chi-hsiu-zoe-liu-8436417a/ |
May 01, 2024
這四季以來,「生技來一刻」邀請過許多嘉賓,也帶大家認識了許多藥廠中不同的部門和職位。以藥物開發週期的視角:從研發、臨床、數據分析、製程,甚至是法規、商務,一直到上市後相關的真實世界證據 (RWE)、醫事 (medical affairs) 等等,都需要透過許多人力、不同部門間的相互配合,才有辦法讓一個新藥順利上市。藥廠要怎麼掌控人力、預算等資源上的分配,監督計劃的推進,協調不同部門間的合作、溝通、還有解決問題呢?那就需要 #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 這個角色囉!
本集,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在 Boehringer Ingelheim (BI) Project,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Team 擔任 Director 的楊秉修博士。透過楊博士的分享,我們更加了解專案經理在藥廠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培養自己軟實力,好在各部門間合作時更加游刃有餘呢?從重視實做的化工部門,轉換到偏向管理與決策的專案經理,楊博士又是如何掌舵他的職涯規劃呢?不論是初入職場的你,想要轉換跑道的你,或是身為主管,需要引導下屬佈局職涯的你,都會收穫滿滿喔!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蔡函庭 Phoebe Tsai:https://www.linkedin.com/in/hanting-phoebe-tsai-298a443b/ |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
👩💻 後製 | 林庚民:https://www.linkedin.com/in/geng-min-lin-7b959a98/ |
Apr 16, 2024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的這句話,說出了許多神經生物背景求職者的心聲。一方面,2013 年歐巴馬總統推動了 BRAIN Initiative,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經費企圖解密神秘的大腦,讓腦與神經成為繼基因解碼後的下一個聖杯,開啟了腦與神經科學的大航海時代。
另一方面,神經藥物的在藥廠的發展依然跌跌撞撞,神經藥物開發的困難和時長讓許多大藥廠怯步,2018 年大藥廠輝瑞 Pfizer 退出了神經藥物開發、2019 年大藥廠 Amgen 也跟進裁撤神經部門,形成了神經藥物研發的寒冬。雖然 FDA 去年(2023 年)通過了第一個可以減緩阿茲海默症進程的藥物,但神經藥物研發的寒冬真的過去了嗎?神經生物博士生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本集節目邀請到目前在 Eli Lilly(禮來藥廠)擔任 Senior Director of Neuroscience NGTx,也是 BATBA(灣區臺灣人生物科技協會)創辦人的黃正球博士來跟我們分享他在藥廠神經科學研發部門的第一手觀察,分享他對神經藥物業界版圖和未來發展的珍貴洞見。節目中黃正球博士分享了許多業界神經藥物版圖的變動,也提出他對業界目前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想法,相信對於無論是正在找工作的神經生物科學家、抑或是單純好奇藥廠神經藥物部門的發展的觀眾,都會非常有幫助。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何逸雲: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 後製 | 洪慧芳:https://www.linkedin.com/in/hui-fang-hung-b86760b5/ |
Apr 02, 2024
新藥開發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除了漫長的開發時間之外,人力和資金的投入也非常驚人,更令人頭痛的是,新藥開發的失敗率相當高,風險極大。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產業裡,如果沒有辦法時刻抓住市場動態、做好資源分配,整個公司很可能曝露在難以挽回的巨大風險之中。如何確保公司可以在風浪中抵達目標,就是投資管理部門肩負的重大任務。
投資組合管理 Portfolio Management 不僅限於金融領域,也在醫藥行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探索投資組合管理的流程,包括目標受眾、主要衡量指標以及如何通過資源分配和風險管理,來實現企業的長期成功。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目前在波士頓 Novartis 藥廠投資組合數據科學部門擔任 Associate Director 的羅盈智醫師,來跟聽眾分享這個重要但罕為人知的部門,同時羅醫師精彩的跨領域經驗分享,也是聽眾朋友們不容錯過的主題喔!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 後製 | 羅維中 Wei-Chung (Jimmy) Luo:https://www.linkedin.com/in/jimmy-luo/ |
👩💻 後製 | Sunny Hsu:https://www.linkedin.com/in/sunny-hl-hsu |
Mar 15, 2024
最近 Elon Musk 的 Neuralink 據稱開始人體試驗,Neuralink 嘗試將人腦與大腦連結。但你知道嗎,Neuralink其實並不是第一個做人體試驗的腦機介面公司。而且腦機介面除了侵入式還有非侵入式,腦機介面除了幫助身體癱瘓的人,更可能和智慧眼鏡與耳機等我們周邊物品結合,走入一般人的生活,幫助我們更專注、甚至能幫助我們改善心理健康。
這集節目是腦機介面訪問的第二集。我們將延續上集,繼續和目前在 Arctop 擔任 Director of Data Science 的徐聖修博士討論更多腦機介面相關話題。在上集節目中Shawn 除了介紹腦機介面外,他也和我們分享他從電機系,一路進到生醫工程領域的求學生涯和職業歷程,這集節目則會更深入的討論腦機介面目前的發展與遇到的挑戰,並提供給未來想要從事相關領域的學弟妹一些建議。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及Vysioneer醫隼智慧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何逸雲: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 共同策劃 | 李韋賢:https://www.linkedin.com/in/weihsien-willy-lee-458472154/ |
👩💻 後製 | 陳君瑋: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wei-chen-b28813195/ |
Mar 01, 2024
最近 Elon Musk 的 Neuralink 據稱開始人體試驗,Neuralink 嘗試將人腦與電腦連結,將《駭客任務 (The Matrix)》成為現實的決心,引發各界許多關於腦機介面的討論。究竟什麼是腦機介面?我們離電影裡的世界又有多遙遠呢?科幻想像的未來世界外,目前的世界中腦機介面,也扮演著癱瘓病人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樑,幫助癱瘓病人維持和外界的交流。
本集節目邀請到目前在 Arctop 擔任 Director of Data Science 的徐聖修博士來和我們聊聊最近當紅的話題–腦機介面。有別於以往講者多為生化背景,徐聖修博士是少數來自二類組(理工科系)的講者,除了介紹腦機介面外,他也和我們分享他從電機系,一路進到生醫工程領域的求學生涯和職業歷程。上集節目會先簡單介紹什麼是腦機介面,並從徐聖修博士的求學求職經歷,帶我們了解他如何進到腦機介面的領域,和他所參與的幾個腦機介面的專案、並介紹腦機介面和穿戴式裝置如何幫助藥物的臨床試驗。下集節目則會更深入的討論腦機介面目前的發展與遇到的挑戰。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何逸雲: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 共同策劃 | 李韋賢:https://www.linkedin.com/in/weihsien-willy-lee-458472154/ |
👩💻 後製 | 陳君瑋: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wei-chen-b28813195/ |
Feb 15, 2024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生技來一刻」訪問了蕭孟烜博士(Dr. Erin Hsiao),他與我們分享了他在博士班期間過關打怪的經驗,在這集節目中,Erin 則會繼續分享他初入業界的職涯經驗。
許多人常說第一份業界工作是最難找的,因為學校的訓練和業界的需要常常不直接相關(或是相關的不太明顯 …),在求職網站中各色各樣的職位中,策略性地認識、選出適合自己的機會,是需要大量心力的一件事。此外,Erin 也和我們分享他在第一份業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毅然決然在生技業凜冬中換工作的心路歷程。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 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及Vysioneer醫隼智慧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 主持人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peng-b7bb44206/ |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peng-b7bb44206/ |
Feb 01, 2024
博士班的訓練,無論是在專業知識技能的硬實力,或是管理專案、人際互動的軟實力,都是許多生技職涯初期的重要養分。「為什麼要唸博班?」、「博士班是怎麼樣的經驗?」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回答。
本集我們邀請到畢業於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蕭孟烜博士(Dr. Erin Hsiao),她毫無保留地和我們分享了她從碩士班動心決定出國唸博班,一路到博班結束的血淚史。這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故事,Erin 來到美國沒幾個月,選上的指導教授沒有拿到終身職,開始了一段到處尋找指導教授,同時和系辦談判的大地遊戲。終於談定指導教授之後,卻發現教授的指導風格相當捉摸不定,在一長段時間的掙扎之中,Erin 透過和自己的深度對話,漸漸找到和教授相處的方法,也成功推進研究。在博班後期,和教授討論畢業標準、時程,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Erin 也和我們分享他如何主導和教授的畢業談判,爭取到自己權利的經驗。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eam: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 主持人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peng-b7bb44206/ |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peng-b7bb44206/ |
Jan 15, 2024
無數科學家們研究並開發新的治療方法來對付癌症,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從早期的非專一性的化學和放射線治療,到約西元 2000 年出現的標靶療法 (targeted therapy),以及過去十年開始興盛的免疫療法 (immunotherapy) 等,每一步都是跟癌症對抗的重要里程碑。而從 2017 年 FDA 核准六款 CAR-T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細胞療法之後,CAR-T 細胞療法成為癌症研究和治療的一大主流方向。與此同時,目前核准的 CAR-T 療法需要從病人身上取得 T 細胞,改造後放回病人體內,高度客製化的要求導致療程的費用高昂;另外,目前的療法使用病毒將遺傳物質帶入取出的 T 細胞,以表達特定受體,但並非所有細胞都能承受這樣的改造流程,種種原因限制了 CAR-T 療法在臨床治療的影響力。 針對這些現有療法的不足,蕭世嘉博士創辦的育世博公司另闢蹊徑,將點擊化學(此技術獲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應用在免疫細胞改造,避免了一些免疫細胞經病毒改造後失去活性的限制,並成功開發兩款改造 T 細胞進入臨床試驗。
想知道一般免疫細胞為何需要做專一性抗體修飾,育世博的抗體細胞連結技術 (Antibody Cell Conjugate, ACC) 和之前的改造方法相比還有何優勢,以及創辦新公司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千萬不要錯過這集精彩的訪談!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及 Vysioneer醫隼智慧 贊助我們的節目製作,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Team: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
Jan 01, 2024
「商業與策略」系列列車來到第二站,這一集我們要來談談商業分析和市場預測在藥廠商業部門 (Commercial Data & Analytics) 扮演的角色。我們很開心邀請到目前在 Amgen 擔任資深經理的張文穎 Mango 來跟我們分享她的多年在商業分析領域的經驗。跟一般在商管領域耕耘的人略有不同,文穎在國內是生物科技背景出身,但在出國攻讀科技管理碩士後跨入商業分析領域。
「商業分析」不僅是計算出正確的數字,更需要說出一個好的故事; 如何將數字轉為 insight 讓決策高層快速吸收與理解風險是商業分析的必修寶典。當市場預測數字和高層預期不符時,分析者應該如何應對?業界常聽到的 life-cycle management, primary & secondary analytics 等專業術語又代表什麼?希望文穎這集的分享,能讓你不止對藥廠的商業部門分析應用有近一步的了解,同時能將其中提到的溝通技巧運用在你的日常工作中。
Team: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 後製 | Zoe Liu 劉紀秀:https://www.linkedin.com/in/chi-hsiu-zoe-liu-8436417a/ |
Dec 15, 2023
醫療科技、遠距醫療等等數位醫療的創新都為未來的醫學轉型帶來許多可能性與希望,也提供許多新創與革新的契機。本集特別節目我們邀請 2023 BTBA 年會深受觀眾喜愛的 Keynote speaker Dr. Liz Kwo 分享她身為醫師、創業家、數位醫療企業經營的經驗。Liz 將分享她對數位醫療趨勢的洞見、對領導力培養的心得、以及身為醫師、經營者、妻子、母親多重角色的平衡。
(本集節目由英文錄製)
Team: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 主持人 | 許祐湉:https://www.linkedin.com/in/yu-tien-hsu-04043241/ |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peng-b7bb44206/ |
Dec 03, 2023
商業部門,這個聽起來跟華爾街和銀行金融業緊密相關的名詞,其實在生醫業界也是個非常重要的部門。他除了跟公司的營收和利潤緊密掛鉤之外,同時也和藥物市場研究及產品開發的方向息息相關。儘管如此,這個部門對大部分的學生或生醫科學家而言仍舊十分陌生,充滿各種迷思。因此「商業與策略」系列應運而生,希望藉由訪談多位具科學或醫學背景而後進入商業領域部門的專家,來帶大家深入了解該部門的各個面向,從而建立一塊生技領域的重要拼圖。
你知道生醫業界的 PM 不只代表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而有可能是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嗎?儘管兩者的英文縮寫都是 PM,職務內容卻是天差地遠。全球商業部門又是個什麼樣的單位?他們如何跟其他部門銜接來完成重要工作呢?「主動聆聽」及「向上管理」為什麼是你應該花時間和精力培養的軟性技能呢?我們很榮幸在系列第一集邀請目前在德國 BioNTech (BNT) 公司全球商業部門的黃意茹博士來跟我們分享她的經驗和想法,希望聽完這集後,能讓大家對上述這些問題有所解答。除了商業領域外,意茹也會跟我們分享她的歐洲生活及當初留學德國面臨的挑戰,有想留學的朋友們請千萬別錯過這集喔~
Team: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 後製 | 林宛瑢:https://www.linkedin.com/in/wan-jung-lin-6a744920b/ |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
Nov 07, 2023
COVID-19 大流行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當初在家隔離、大規模封城的日子是近代歷史上相當特殊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日子裡,科學家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研究病毒、開發藥物、疫苗以及相關檢測器材,集體的努力讓一度封閉的人類社會在不長的時間之內重新開放。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 洪克璿博士 (Dr. Alex Hung),他在 COVID-19 期間在帶領新型 PCR 快篩檢測的 #開發 與 #生產,他所處的公司隨後更被大公司高價收購。他將與我們分享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團隊多次擴產、減產的點點滴滴。 節目連結、講者Linkedin連結請看留言處!
Team: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 後製 | 吳畇芸:https://www.linkedin.com/in/yun-yun-wu-3b0303106/ |
Oct 15, 2023
這集我們邀請到BTBA(2023-2024)新任共會長吳佩容與蔡明儒博士,來跟大家分享他們的職涯歷程,和對未來BTBA的展望。想知道在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如何因應?如果遇到裁員時,又該如何面對呢?藥廠常常合作的CRO,都在做什麼?還想知道國外的學經歷,在美國求職時好不好用嗎?順利找到工作後,又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公司呢?最重要的是!加入BTBA對職涯發展真的有幫助嗎?想知道以上問題的答案,還有接下來一年,BTBA又會有哪些新元素和新活動嗎?快來聽聽本集podcast!
目前在Intellia Therapeutics 擔任Scientist的吳佩容博士,將分享她從化工轉到細胞與基因治療(Cell and Gene Therapies)的歷程,並分別介紹藥廠裡的Analytical Development部門和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 工作的內容。此外,佩容也會透過自身經驗,分享面臨被裁員時的心路歷程。另外,目前在Takeda擔任Senior Scientist 的蔡明儒博士則是從醫療資訊管理出發,工作內容慢慢往生命科學領域發展,並成為生醫和資訊兩個領域間的橋樑。同時,他也會分享從台灣取得博士學位後,跨海到美國找工作的心得。
Team:
🎤 主持人 | 何逸雲: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peng-b7bb44206/ |
Jul 01, 2023
陳聖雄先生(Samuel)在台灣以及矽谷的科技業多年擔任高階主管,他在事業高峰之時,毅然辭去工作,共同創辦了醫乘智慧(AIxMed),應用人工智慧的技術解決生醫領域的重大難題,他的團隊發展數位細胞學的檢測方法,旨在成為未來病理學醫生的智慧助手。在本集的訪談中,我們談了 Samuel 的創業動機、人工智慧和病理學的未來趨勢,他也不藏私的和我們分享一系列新創公司早期階段的重要決策經驗。
Jun 15, 2023
「醫師在生技產業的職涯發展系列」迎來本季最後一集🎉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在醫療科技公司擔任Life Sciences Group VP的Ivy Weng醫師來到節目。Ivy從醫學院時期便開始探索臨床之外職涯可能性,逐步發展自己在醫療、大數據分析與商業的興趣與職涯。她將與我們分享職涯探索的經驗、如何在每個階段找到學習的機會、並在遭遇困難與挫折時如何保持樂觀與韌性。對於醫療大數據分析、商業、跨領域職涯有興趣的朋友,Ivy的分享與經驗將給你在思考每個重大職涯決定、面對挑戰時,有更多啟發!
May 15, 2023
在職涯中期轉換跑道、甚至是工作的國家,對於個人與家庭是個令人興奮的機會,也同時充滿了挑戰與未知。這一集我們訪談了在台灣職涯已有不小成就時,帶著一家大小赴美發展的楊昆澈醫師。他將分享如何分析優勢與挑戰,將自己職涯發展中每一個機會串接成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也同時和家人討論出最適合大家的決定。楊醫師也將分享從醫師轉換到生物統計專家、再到藥廠Rea-world evidence部門的心路歷程。不管是在思考職涯轉換、到異國發展,或是對美國藥廠流行病學、Real-world evidence工作有興趣的朋友,昆澈的經歷都會讓你對職涯轉換、找到自己的機會與決策有更多的思考!
May 01, 2023
在過去十年中,利用個體的免疫反應應用於癌症治療的理念從理論轉化為現實。使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製造的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T-cell 療法對某些侵略性的白血病和血液癌症產生了轉變性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讓經過多種治療後癌症復發的患者痊癒。
生技來一刻邀請到在業界從事CAR T-cell療法開發的張德寬博士帶我們科普CAR T-cell的起源,以及深入簡出地剖析這個技術的現今挑戰以及令人期待的未來走向。
除此之外,德寬也分享自己從台灣博班畢業,來到波士頓擔任博後,以及尋找到業界工作的奮鬥經歷。期間,他一一化解語言、身分、研究方向轉換等不同的挑戰,也將在這集中分享他的心路歷程。
無論你是對細胞療法、台灣博士來美國求職,或是在不同業界工作部門間轉換有興趣,都不要錯過這集乾貨滿滿的podcast!
Apr 15, 2023
生技來一刻人物專訪系列,這一集邀請到了藥物製程領域的領袖人物:葉秉陽博士(Dr. Ping-Yang Yeh)。
葉秉陽博士是擁有豐富國際藥廠經驗的大分子藥物開發製程的專家,在回到台灣加入台康生技以及全心醫藥生技台灣子公司前,葉博士旅美近30年,並在數家國際大藥廠包括Amgen、Biogen, 及GSK等擔任藥物製程開發的領導及策略開發的重要角色。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葉博士豐富的職涯經驗分享、領導團隊的策略及他的熱情本心。
Apr 01, 2023
去年(2022)中研院團隊在《Nature》發表了稱為「無合成分裂」的新發現,顛覆了傳統教科書對於細胞分裂的認識。這種分裂方式不需要進行DNA複製,且可以讓斑馬魚表皮細胞在特定發育階段有效率地增加體表面積,以維持表皮細胞穩定的覆蓋率。在這集節目中,我們訪問了無合成分裂論文第一作者潔盈(Keat Ying),介紹發現無合成分裂背後的故事。讓我們藉由她的分享,更深入了解這項驚人的發現,以及它在生命科學領域中的重要性。
Mar 15, 2023
RNA 干擾 (RNAi) 機制於 2006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成為當時當紅的新興潛力藥物平台,然而早期的 RNA 干擾藥物開發連連失利,連藥廠巨人們都紛紛退出這個領域。 2018 年,Alnylam Pharmaceuticals 終於通過第一支 RNA 干擾藥物,並在短短幾年內陸續推出多款成功藥物,RNA 干擾療法又重新成為眾人的關注焦點。本集生技來一刻邀請到在 Alnylam 任職的杜荷洲博士,為我們介紹 RNA 干擾機制以及相關藥物開發,我們也談了這將近二十年 Alnylam 打關的種種難關,如何匯聚業界研究、基礎研究、多方專業的努力來共同推動 RNA 干擾藥物的問世。
Mar 01, 2023
生技來一刻在這一季特別規劃了藥物製程專題系列,並在首部曲請到謝効吾博士介紹製程開發部門在小分子藥物合成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小分子藥物製作面臨的挑戰。
在系列第二集我們將繼續製程旅程來到核酸藥物。過去幾年由於新冠疫情的關係,就算是原本對基礎生物非常陌生的民眾,也開始接觸到mRNA、重組蛋白疫苗等生物名詞。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在核酸藥物領域有深入研究的專家朱治齊博士來跟我們聊聊mRNA藥物的基本特性和製作方法,對藥廠製程感興趣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Feb 15, 2023
薛涵中、吳庭輝醫師分享職涯轉換的考量與選擇,這集他們將就各自的經驗分享在不同型態、規模的公司,Medical director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俱備的不同技能。他們也分享了醫師在藥廠可以考慮的不同的職涯道路及機會,以及有志往業界發展的醫師們,可以爭取為自己加分的機會。
Feb 01, 2023
赴美就學或就業是台灣醫師、醫學生職涯發展愈來愈受討論的選項,而在不同職涯階段跳出傳統醫學道路的選擇總是伴隨著機會與挑戰。
這一集我們訪談了一同赴美發展的薛涵中、吳庭輝醫師夫婦分享從台灣的腫瘤科醫師到美國就讀碩博士、進入不同型態的業界工作的精彩旅程。專訪內容十分精彩,會分為兩部份播出。上集兩位醫師將分享他們職涯轉換的考量與選擇,以及職涯轉換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
無論你是在思考職涯轉換的醫師,或是對美國顧問業、藥廠工作有興趣的朋友,講者精彩的分享都會讓你對不同的職涯與轉換有更深的認識!
Jan 15, 2023
近年來,價值醫療(value-based healthcare,以價值為基礎的醫療照護)逐漸受到重視,強調醫療行為的結果,而不只是論量計酬。在 Johnson and Johnson (Medical Devices) 擔任 director 的 Cindy Tong 為我們介紹價值醫療在醫療器材領域的現況,他如何利用真實世界證據與健康經濟學的方法,評估醫療器材的價值,進而提高醫療照護的品質。
Cindy 也和我們分享他的職涯經驗,他從生物化學領域轉換到生物統計領域,再從藥物的生物統計部門跨足醫療器材的價值分析,這樣的背景讓 Cindy 在工作上有自己的獨道思路,成為了一位「會統計的科學家」。
Jan 01, 2023
製程開發 (Process Development) 部門在藥物生產流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承接了上游研發部門篩選的候選藥物分子後,開發並優化可大規模製造藥物的流程,再提供有品質保證的藥物給下游的劑型開發及臨床測試使用。以藥物種類而言,早期藥物多屬於有機小分子。而近年來,大分子蛋白質藥物及核酸藥物等也各自佔有一席之地。 生技來一刻規劃了【藥物製程】專題,涵蓋了小分子、核酸與蛋白質藥物,期待能讓聽眾們更熟悉各種類型藥物的製作流程與差異。 【藥物製程】專題第一集,我們邀請到在有機小分子合成方面有多年經驗的謝効吾博士來跟我們介紹藥廠製程開發部門的角色,以及小分子製程放大的挑戰。這集中,他也分享了這幾年的職涯心得與反思給有志到藥廠闖蕩、有化學背景的學生參考。 對藥廠製程感興趣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Dec 15, 2022
人工智慧的應用在生醫領域日漸興盛,像是在基因體學上,使用以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為核心的軟體已經是日常資料處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生技來一刻」很榮幸邀請到在 Google 帶領 Genomics 團隊的張碧娟博士 (Dr. Pi-Chuan Chang),他與我們介紹自己在 Google 裡參與和帶領的專案,也分享他對於人工智慧方法應用上的洞見。另外,我們也談到碧娟從資訊背景轉到生物資訊領域的經驗談,包含他如何在新的領域做出貢獻、他如何與同事請教和學習,還有領域知識 (domain knowledge) 的重要。 你對基因體學、人工智慧於生醫領域的應用、或是對在 Google 內部做生醫領域專案好奇嗎?快來收聽我們最新一集的節目吧 (podcast連結請見留言)!
Dec 02, 2022
在上集中Margaret, Yvonne, 以及Phoebe分享了關於職缺資訊蒐集和履歷書寫的技巧。這一集三位講者繼續分享後續的面試關卡該如何準備,包含 • 首輪的電話面試內容為何? • 如何準備”Tell me about yourself”等經典問題? • 研發和臨床領域在第二輪關卡之後各自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重點? • 面試結束前的「問面試官問題環節」又有哪些該注意的事項呢? 想找工作或是準備轉職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Nov 15, 2022
畢業生找第一份工作向來是個難題,特別是對許多飄洋過海來美唸書的外國學生而言更是如此,不僅要面對學校和業界環境的巨大鴻溝,更要面對求職文化差異等種種困難。 畢業生們的心聲都聽到了!為此我們規劃了面試準備二部曲,邀請三位有豐富業界面試經驗的講者Yvonne (Protein Engineering Director at Ring Therapeutics), Margaret (Global Medicines Development Director at AstraZeneca), 和Phoebe (Pharmacology Principle Research Associate at Vertex) 跟聽眾們分享如何有系統地蒐集資訊和準備正式面試時的重重關卡,希望能幫助準備在北美生技業界找第一份工作的朋友求職之路走得更順暢。這一集的內容著重於工作資訊蒐集以及履歷書寫,想找工作或是準備轉職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Nov 03, 2022
「生技來一刻」第三季登場了!第一集訪談熱騰騰新官上任的2022-23年度 BTBA共會長何逸雲博士與邱亮源博士,分享他們的職涯旅程以及對BTBA新年度的願景與規劃。 兩位會長皆俱豐富的跨領域經驗:逸雲擁有物理、生醫工程的訓練,後又轉入神經科學的領域,研究思覺失調症。她將分享在不同領域的轉換的心路歷程,以及從中對自身研究及視野的影響。亮源大學時主修生物、輔修物理,博班又轉入化學領域。畢業後他即進入Vertex Pharmaceuticals服務,他從事結構生物學的研究在研究什麼?從學術界轉入業界時又有哪些很不同的體驗呢?兩位會長也將分享他們對波士頓的第一手觀察,以及他們這一年度BTBA的規劃與期許。想認識新會長與新一年度BTBA,千萬不要錯過!
Oct 03, 2022
聽完上一集《生技來一刻》Timothy Yu 醫生的精彩訪問,是不是覺得意猶未竟?還想敲碗更多超優質內容呢?你會不會好奇,還有哪位BTBA年會的重量級嘉賓即將登場《生技來一刻》呢?
沒錯!這集,我們邀請到在今年BTBA年會擔任Keynote Speaker的Jo Viney博士接受我們的訪問!在年會上,Viney博士如沐春風的經驗分享,帶我們走過一遍他在學業界的旅程。從他豐富的經歷中,他也不吝分享他最誠摯和中肯的職場經驗和建議,面對事業上的轉變、晉升、或是更換跑道,我們該如何在強風中站穩腳步?並步步為營呢?就讓這集《生技來一刻》來為大家複習Viney博士為我們分享的寶貴經歷吧!
Sep 07, 2022
上一集的「生技來一刻」,我們提到基因編輯和罕見疾病,但是你聽過全球只有一個案例的極罕見遺傳疾病和只收一個病患的臨床試驗嗎? 在七月,BTBA 十週年年會 (2022 BTBA Annual Symposium) 在波士頓順利舉辦,年會的特別演講講者 游維文醫師(Dr. Timothy Yu) 除了在年會上為我們獻上精彩的經驗分享,我們也很榮幸地邀請到他特別為「生技來一刻」的觀眾錄製一集年會精華!
Timothy目前於哈佛醫學院 (Harvard Medical Scheool) 及Broad Institute任教,並在波士頓兒童醫院 (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擔任主治醫師,他的研究橫跨基因體學、神經生物學和生物資訊學,並對小兒神經系統疾病的機轉、診斷和治療進行轉譯醫學等相關研究。
在本集訪問中,Timothy談到他為得到極罕見疾病—貝登症的小女孩 Mila 開發的客製化藥物的過程,這也是臨床試驗上n=1的特殊案例。除此之外,Timothy也將和我們分享他近二十年間,作為醫師科學家的職涯心路歷程。 本集訪問主要以英文進行,並由兩位引言人魏志阜醫師、林晴濃 (Selina) 以中文介紹以及小結。對於極罕見疾病研究和轉譯醫學有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本集呦!
Jul 02, 2022
最近,#基因編輯 技術 CRISPR-Cas9 歡慶發表十週年,這個應用在 2020 年獲得了 #諾貝爾化學獎 的至高榮譽,除了迅速成為基礎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基因編輯技術也被應用在許多前贍的 #藥物開發 上。
閔譯立博士 (Yi-Li Min) 在博士班期間就開始進行基因編輯技術與 #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的研究。畢業後,她將研究帶到新創公司 Exonics Therapeutics 進行新藥開發,該公司隨後被 Vertex Pharmaceuticals 收購。譯立也加入 Vertex 帶領團隊開發基於基因編輯技術的 DMD 療法。本集「生技來一刻」,除了介紹了基因編輯技術、此技術在藥物開發上的應用,以及譯立獨特的職涯歷程。
Jun 16, 2022
上一集在聽完台灣 #健保制度 後,是不是也想了解一下歐美的 #醫療保險 呢? 在前端辛苦研發完藥品後,又將如何把新的科技或是藥品推到市面上,讓有需要的人們使用也是一門學問。
這一集「生技來一刻」,我們邀請到在Global Value and Access部門工作的陳士穎博士(Sharon)來跟大家聊聊Market Access(#藥品給付),在藥品上市前有什麼前置工作?其中 #價格制定、針對不同的藥品或適應症有什麼考量?藥廠、#保險公司 以及法規部門之間如何協商角力?其實這都是最佳效益與商業之間的平衡。延續上一集的主題,讓我們繼續來認識資本市場、#健康保險、及生技業這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Jun 04, 2022
台灣民眾對於 #全民健保 的滿意度於 2021 年突破九成,其中就醫的方便性以及可負擔的醫療費用為民眾最滿意的項目。另一方面,也有輿論認為便宜的保費造成 #醫療資源 浪費、醫療業被當成服務業等現象。健保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若要解決「#健保浪費」,我們需要如何調整現有的醫療政策和資源分配呢?其實,國家的健康保險制度也會連帶著影響生技產業的發展,台灣和美國的保險制度堪稱在天平的兩端,這樣的差異又會對於生技產業創新有哪些影響呢?
這集「生技來一刻」,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張鴻仁 教授,他是行政院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健保局總經理,並在陽明大學公衛兼任教授,後來更轉職到台灣生技創投,張教授撰寫了「關鍵戰疫:臺灣傳染病的故事」、「生技大大可為: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二○三○ 健保大限」三本著作傳承其經驗。 除了分享張教授結合產、官、學的豐富經歷之外,我們也將在這集探討台灣全民健保的價值,深度認識資本市場、健康保險、生技業這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快來收聽吧!
May 15, 2022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在聽完上一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藥理系的曾憲榮教授 (Dr. Hsian-Rong Tseng)分享的創業教戰守則後,我們在這一集的節目中,要來聽聽老師創業的過程和這當中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而擁有這樣豐富的實戰經驗的曾老師,又將給予我們怎樣的實際建議和創業秘訣!透過和BTBA Podcast團隊的訪談,曾老師將過往的創業心酸血淚史與其所幻化出的實際建言,分享給同在這條生技路上的你和我!
May 01, 2022
醫療資料的智慧應用是達到「精準醫療」的關鍵步驟,而智慧醫療的核心需要高度數據整合的醫療資訊系統。良好的醫療資訊系統配合人工智慧的預測模型,將能進一步延伸出各式應用,像是疾病管理、處分用藥、或是病人照護等等,進而提高醫療健康品質。
本集「生技來一刻」,我們邀請在華碩擔任 CTO 的黃泰一博士,黃博士將為我們介紹華碩AI研發中心 AICS ( ASUS Intelligent Cloud Services),還有近幾年來華碩重點發展的智慧醫療領域。此外,黃博士也分享了他的求學歷程,以及在美國和台灣橫跨產學界的豐富職涯經驗,趕快來收聽吧!
Apr 15, 2022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學者創業訪談系列第三集,邀請到目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藥理系擔任教授的曾憲榮博士 (Dr. Hsian-Rong Tseng),來分享他如何帶領研究團隊在癌症與其他疾病檢驗上,利用奈米技術來做臨床上的早期診斷技術開發。透過和BTBA Podcast團隊的訪談,帶出跟曾博士的正面直球對決及實務教戰守則,分享其不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給同在這條路上的你和我一份重要的養分!
Apr 01, 2022
監測已批准的藥物以及醫療器材在現實世界中使用的安全性狀況,尤其是任何不良反應的追蹤,是FDA重要的任務之一。然而在2007年前,FDA往往是被動地等待企業、醫院以及消費者向FDA提供反饋,再由機構評估採取措施的必要性。FDA Sentinel System的建立試圖集結各大數據中心、學界以及業界的力量,創造高達一億人的醫療電子數據,讓FDA可以主動與即時地監測藥物被使用的狀況。
這集我們邀請到Sentinel System的首席科學家、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Dr. Darren Toh 杜勝偉博士,分享藥物流行病學家眼中的真實世界證據的取得以及應用,以及他協助建立Sentinel System的心路歷程。也分享COVID-19疫情期間,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被發表又如何改變大家對於真實世界資料的使用想像。
Mar 15, 2022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學者創業訪談系列第二集,把焦點拉回台灣的學術及生醫產業環境生態,邀請到目前在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擔任副教授的徐丞志博士(Dr. Cheng-Chih Richard Hsu)一起來探討分享,他是如何將他實驗室的質譜鑑定及分析化學的技術應用到醫療檢測上,「將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轉譯到臨床上的實際應用」這樣子的新興觀念在實際操作層面上,目前台灣的環境有哪些因素要考量、及有哪些問題需要一步步的解決。
Mar 01, 2022
相較於其他產業,生技業廣泛採納自動化的進程較慢,但自動化也逐漸在製藥業、生技業中被重視與使用。
生技業產線的自動化,不只可以節省科學家花在重複性動作上的時間、降低人為誤差,並將人力使用於醞釀創新想法。自動化產線也可以更精準地使用原料、降低成本,甚至能更有效地遵循法規。
這集由在基因檢測和生醫資訊公司Natera擔任自動化工程師的曾威諭博士(Dr. Wei-Yu Tseng)開講,讓我們透過他的經驗認識從真人操作的生物實驗,到標準化與自動化整個基因檢測流程是需要怎樣的技術與考量。除此之外,在Natera這幾年蓬勃發展之下,公司所需要處理的樣本數量急速增加,對於自動化的產線又是怎樣的挑戰以及突破。
Feb 15, 2022
生物醫學的科學家們,在最後分析研究結果的時候,通常需要使用統計方法來統整總結。研究所時期你接觸到的生物統計是讓你卻步還是興致高昂呢?
在生技製藥產業,生統更是不可或缺。 今天我們邀請到在學術、製藥、儀器、法規各個面向都有經驗的Joanne來跟我們分享身為生統學家在產業界扮演的角色,不論你是對想進入這個工作領域,又或者是想更有效地溝通實驗分析和統計方法,都不要錯過啦!
Feb 01, 2022
精密儀器是推動前瞻研究的重要助力,如何有效利用精密儀器解決橫跨多個領域的問題,更是頂尖研究機構的兵家必爭之地。
本集「生技來一刻」邀請在 LUMICKS 任職應用科學家的林昶廷 (Dr. Jason Lin),Jason 將為我們介紹應用科學家ーー科學家的科學家ーー如何協助客戶利用高精度的光學儀器推動科學研究,有別於一般的研究工作,應用科學家擔任偏向顧問性質的角色,媒合新的研究方法與重大的科學問題。此外,Jason 也和在求學、職涯初期階段的聽眾分享了寶貴的研究職涯建議。
Jan 15, 2022
軟體作為醫材,就像是個能為提升病人以及醫療人員生活品質帶來無限可能的百寶箱。其中,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於醫療影像上的引入,也為其在自動化、精準化以及標準化上帶來很大的突破。
這集我們邀請到呂任棠博士,分享他從麻省總醫院作為機器學習科學家轉而全力投入創業,並帶領團隊開發第一個FDA 認證用於放射治療的AI自動腦瘤圈選系統的歷程。
他將聊到從一開始的挖角臨床痛點,再到技術上開發軟體時,確認軟體於不同機構系統的通用性。另外,一個軟體要能夠真正地被使用,更重要的是落實臨床和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才能被無痛地採用,並讓軟體醫材的好處真正被實現。
Jan 01, 2022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這一系列的第一集,邀請到史丹福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小兒科部門內分泌課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的助理教授周宏杰博士(Dr. Danny Hung-Chieh Chou)來分享他是如何將他眾多的學術研究成果成功的帶到產業界轉譯成臨床上的實際應用及進入新藥開發的階段。
Dec 15, 2021
學術的成果不再只被鎖在象牙塔內觀賞,能否真正被應用並商業化也成為衡量研究成果的指標。這集我們邀請到Ms. Ying-Li Chen陳盈利,現職史丹佛大學技轉中心商業發展以及策略行銷部門主管。為觀眾分享十幾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技轉中心的經驗與趣聞。透過他的經驗我們將一起認識從技術成形後,技轉中心如何評估適合被專利化的研究成果,並在專利誕生後,媒合潛在的買家進行技轉。除此之外,他也分享史丹佛技轉中心如何鼓勵社會創新企業的茁壯與作為發明家成立公司的助力。
Dec 01, 2021
什麼是基因檢測?最精準的基因分析技術如何被用於癌症檢測?生技來一刻邀請到了在 Natera 擔任 Associate Director 的吳欣達博士,欣達將與我們聊聊基因檢測的技術以及應用,介紹如何利用資訊技術大海撈針,尋找超低濃度的疾病信號,這些非侵入式 的檢測方法能夠既便利又精準地進行產前檢查、觀測器官移植成效、甚至個人化地監控癌症。我們也會討論生物資訊 領域的職涯發展,聊聊怎麼樣的訓練可以培育出優秀的跨領域科學家、怎麼在第一份工作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公司、什麼樣的心態更能夠在職場上成功。
Nov 15, 2021
畢業後要留學術界朝向成為教授和擁有自己實驗室的道路,或者是進入業界成為企業的一員,是大部分正在念博班以及博後的人不斷和自己的對話。
不選擇留在學術界成為一位教授的原因有很多,薪水低、工時長、博後時間長、升等壓力大都可能是其中一個理由。
這集由Dr. Erica Cai 以及 Dr. Monica Wey兩位學界教授帶我們破解對學界實驗室指導人(PI)的迷思,分享對科學的熱愛不必犧牲生活,其實PI生活沒我們想得可怕!
Nov 01, 2021
第二季的「生技來一刻」正式開跑了!第一集我們邀請到了新接任 2021 BTBA 會長的許祐湉醫師與周致宏博士帶來 BTBA 的介紹以及他們的經歷分享。祐湉在完成醫學系學業後,到 Harvard University 就讀公共衛生碩博士,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她由臨床走向公衛?此外祐湉也會為我們介紹公共衛生的族群健康研究是如何進行。致宏在台灣取得博士學位後,到了波士頓的 Broad Institute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他進行的生物資訊研究又是什麼呢?本集的「生技來一刻」會帶來完整的介紹!
Aug 01, 2021
「生技來一刻」的第一季已經邁入尾聲,最終回我們不只邀請了每一集的主持人回來和我們分享各種錄製小趣事,也邀請到了從未獻聲的幕後工作人員,一起來聊聊製作發行的過程都有哪些觀眾們”聽不到“的小祕辛!想知道『生技來一刻』是如何誕生和製作的嗎?想知道團隊印象最深刻的集數和講者是誰嗎?你猜得到哪一集其實差點流產嗎?快來收聽最終回,聽聽製作團隊分享的小花絮吧!
Jul 15, 2021
穿著幹練、能言善道,還能做一手好投影片,時常需要在城市間飛行拜訪顧客也許是不少人對於顧問業的想像。然而,實質狀況又是如何?這集講者 Gugu 在發展生物學博班畢業後,2020年底加入以處理生技業課題著名的顧問業擔任顧問。曾經只以學術為唯一職涯目標開始博班的他,在博班期間焦急地探索更多的職涯可能,在積極參與學校職涯活動以及學生社團的多方努力下,最終終於順利找到以顧問為畢業後的第一站。他將無私地分享自己在博班期間準備顧問面試的方式,以及博班訓練對於現在工作的影響。
Jul 01, 2021
這集我們邀請到在 Vertex Pharmaceuticals 教育創新部門擔任 Associate Director 的張劭聿 (MD, MPH),談談他如何從醫師和公衛背景,一腳踏進資金創投的領域當中。在科學背景的支持下,轉換到創投又會需要哪些訓練或是經驗?創投的領域中,又有哪些差別和不同的職涯環境?評估投資標的時,又會從哪些專業角度切入?劭聿也將分享他在這個領域打滾數年來的經驗分享,轉換跑道到生技公司之後,又扮演著哪種角色?快來收聽這集的『生技來一刻』吧!
Jun 15, 2021
在前面的幾集當中,我們介紹了新藥開發裡不同的領域和職業。其實在經過臨床實驗、到藥物上市後,藥廠也持續的在進行上市後監視 (Post-market surveillance) 和真實世界證據 (real world evidence, RWE) 的收集,而這和藥廠中的醫藥事務部門 (Medical Affairs) 息息相關。這集我們請到在台灣的楊森製藥 (Janssen Pharmaceuticals) 擔任Therapeutic Area Lead的張嘉玲博士。張博士將和我們分享他在美國和德國的研究經歷,以及如何在因緣際會下回到台灣擔任醫藥學術專員 (Medical Science Liaison, MSL),張博士的職涯奮鬥史絕對能帶給大家深刻的啟發!MSL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呢?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有機會在面試中脫穎而出?遊走在臨床、銷售、和研究之間又需要哪些軟實力來支撐?如何在這個領域中深耕,並領悟出當老闆的藝術呢?快來收聽這集『生技來一刻』吧!
Jun 01, 2021
由於基因工程上的發展,近年來精準醫療 (precision medicine) 的相關領域也漸漸崛起。藉由了解病人個體基因上的差異,不但能讓醫生做更準確的診斷,也能透過客製化的療程達到最佳療效。而這也更加凸顯出 Biomarker 的重要性,如何透過它來作為精準診斷甚至是治療的利器?在治療腦神經退化的疾病中又會發揮何種效用?想知道就快來收聽這集的『生技來一刻』吧! 上集我們介紹了歐洲的生技圈,這一集我們講把目光聚焦到亞洲,邀請到新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prinoir Threapeutics) 的執行長──張明奎博士 (Dr. Ming-Kuei Jang)。張博士除了和我們聊聊他所研究的腦神經科學和生物標記等專業領域,也將和我們聊聊東亞各國的生技業發展與民情。在各種不同的機緣之下,張博士有著許多創立研究團隊的經驗,如何從無到有建立起一支團隊甚至是一間公司,又要因應不同產業環境去佈局全球,相信透過張博士宏觀的眼光也會帶給大家不同的視野。
May 15, 2021
在新藥研發流程的臨床前試驗中,候選藥物篩選(Candidate Selection, CS)是個重要的里程碑,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化學製造與監控(Chemical Manufacture and Control, CMC)部門不僅要開始將研發的藥物開發成產品,更要將藥品量化,以確保下一階段將啟動的臨床試驗能順利進行! 在這集的內容中,我們邀請到求學、職涯經歷都相當具有國際化的孫大竣博士來到節目中跟大家分享他精彩有趣的人生故事及跨國求學求職經驗。孫博士目前是歐洲比利時楊森藥廠 (Janssen Pharmaceuticals) 藥物開發部門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的研發科學家,專長為藥物劑行開發;孫博士也曾在北美、歐洲求學求職過,具有深刻多元的生醫製藥國際觀.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孫博士在歐美不同的文化衝擊下,淬煉出怎樣的人生體悟,並成功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涯發展道路。
May 01, 2021
各項藥品藥材在上市前,都需經過各國食藥署的核准,才能投入市場。從研究、申請 IND、到核准前後等各個階段,都能看到熟悉各部門運作和藥事法的法規人員參與,和 FDA 打交道也是 Regulatory affairs (RA) 的日常之一。 這集我們邀請到在 Ambrx 擔任法規部門 VP 的洪筱玲博士,除了帶大家認識 RA 的工作內容,洪博士也將分享他寶貴的職涯經驗。從研究人員轉換跑道到法規部門,想成為 RA 的一份子需要哪些專業技能和軟實力呢?身為國際學生,總是會有競爭上的劣勢,又該如何化解?面對職涯上的每一個挑戰和抉擇,我們又該怎麼準備?
Apr 15, 2021
生物醫學藥物研發領域的職涯發展機會多元廣泛,不論是學術研究環境或生技製藥業,都能看到不少深耕多年、在各領域有極高成就的優秀專家! 許多科學家想從學界轉換跑道到生技製藥業發展時,面對百家爭鳴的國際藥廠、生技公司、新創團隊等不同類型的職涯環境,總希望能對這個產業有全面性的了解,以期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職涯規劃及選擇。 在這集的內容中,我們邀請到在國際生技製藥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周慧泉博士來跟我們分享她精彩的人生故事及職涯道路。周博士目前是全心醫藥生技公司(AltruBio)的執行長及總裁,並為董事會成員之一;在此之前,周博士曾任德國拜耳(Bayer)製藥公司資深副總裁以及全球生物科技營運暨美國柏克萊廠最高主管,負責生技藥物的生產製造與開發以及產品線開拓。希望藉由周博士的視角,來跟我們分享在不同的生醫研發環境,該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角色定位並發揮所長,開發其一生職涯志向。
Apr 01, 2021
以電子藥物為創業項目的羅怡凱博士於交大電子所碩班畢業後,於博班接觸電子藥物的研究,這集他將和大家聊聊博班畢業就創業所面對的知識衝擊,以及聊聊美國醫材創業的資源尋找。
Mar 15, 2021
COVID-19 的疫情自 2019 年底爆發後,全球各國至今依舊被疫情籠罩,各國建立多年的醫療系統制度崩盤、國際間的疫苗搶購戰也隨之開打,衍生出許多「全球公共衛生 (Global Health) 」、「轉譯醫學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等相關重要議題值得探討! 在這集內容中,我們邀請目前在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任職副執行長及台灣高端疫苗公司擔任疫苗事業發展處副處長的連加恩醫師來跟我們談談,生技產業的疫苗在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上所扮演的角色及策略佈局的重要性,並強調銜接學術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 的觀念,已是全球當代生物科技發展的趨勢!
Mar 01, 2021
人工智慧在健康管理與醫藥研發等各式應用上漸漸倍受全球矚目與重視。伴隨著精準醫療的需求以及數位分析技術的廣泛應用,預估全球人工智慧在醫療照護領域的市場規模將在 2022 年達到 90 億美元。 你,已經做好準備迎接這場 AI 世紀浪潮的全面來襲嗎? 生技來一刻這集為各位邀請到 Graphen 圖策智能科技集團的創辦人與執行長林清詠博士,來暢談他如何創建一個以圖網路為本的次世代 AI 平台來輔助未來的醫療照護。並且從自身領導團隊以及在學界提攜後進的豐富經驗中,與大家一同分享他在創業道路上不忘初衷的甘苦點滴。
Feb 15, 2021
2017 年的全球免疫疾病治療市場總值約為 1098 億美元,表現令人矚目 ,預計 2027 年將成長到 1914.2 億美元。在過敏免疫風濕疾病的生物製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藥廠的醫療研發專科部門 -發炎與免疫學部門被稱為新藥開發的掌舵手也不為過! 生技來一刻這集邀請到目前仍在國際藥廠賽諾菲 Sanofi 相當活躍的林俐伶博士,來分享她在發炎與免疫專科的藥物開發上市的成功經驗,並以生技圈領導者的角度提供後輩們產業及個人職涯發展的未來方向!
Feb 01, 2021
好的生物標記物 (biomarker) 能讓我們有效地了解生理反應的狀況,並於藥物開發的過程中為不同面向的問題帶來解答。這集由 Dr. Richard Liang 講解生物標記於藥物開發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加速生物標記的開發。曾經於學界打滾多年的他,也不藏私地分享他投入業界的心路歷程。
Jan 15, 2021
在新藥上市前後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這集就來為大家介紹健康經濟與療效研究(HEOR)部門如何利用設計實驗和分析 real world data(真實世界數據),在藥品上市前、中、後期與各國的法規部門和保險公司互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Jan 01, 2021
好奇COVID-19疫情如何影響美國生技業的求職狀況嗎?這集我們邀請到在2020年疫情期間找到第一份業界工作的Meredith,她將分享疫情期間找工作的情況,以及找第一份業界工作的考量與抉擇。
Dec 15, 2020
本集邀請到藥物代謝動力學的專家,李文機博士(Dr. Frank Lee)來分享其豐富的製藥職涯發展經驗及人生故事。李博士在國際藥廠累積40多年的新藥開發實戰經驗並曾參與開發過15個成功上市的新藥;於2012年從美國武田製藥(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退休,時任DMPK(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部門的 VP。此後,李博士退而不休,深感家鄉台灣的生技產業發展的需求, 回台成立「全福生物科技」(BRIM Biotechnology)目前是全福生物科技的策略長。李博士在節目中除了大方分享對藥物代謝動力學在新藥開發上的重要角色及智慧結晶外,更展現了身為「生醫製藥領域」領導者的心胸及眼光,並啟發年輕一代如何能成功地在生醫領域站穩腳步創業的祕訣!希望能帶給《生技來一刻》的聽眾對於生醫新創領域另一面不同的思考方向!
Dec 01, 2020
除了博士訓練之外,與疾病、藥物和臨床密切相關的生技製藥產業,也相當重視有醫學專業訓練的醫生。這集我們邀請到最近踏入製藥相關產業的 Starr,除了跟我們分享他當臨床醫師的職涯經驗、在考慮業界工作時的選擇,以及後來進入 Clinical Development 這個領域的心得之外,也談到相關的面試經驗。美國的 networking 和 informational interview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不論你是考慮到海外工作的醫事人員, 或是正經歷探索職涯階段、想知道如何 networking 的朋友,不要錯過喔!
Nov 15, 2020
這集的來賓 Mike,從 neuroscience 博班畢業後,踏上半路轉職成為軟體工程師的航道。今年八月他開始在跨國型藥廠擔任資料科學家,負責自動化處理研發階段中產出的顯微影像。這一集,Mike 除了分享他對於軟體技術人才尋找製藥業工作的前景的觀察。成功從 wet lab 轉 dry lab 的他也會無私分享他決定轉職的契機,並且給予想轉職的生技人經驗分享與建議。
Nov 01, 2020
本集請目前在輝瑞藥廠 Emerging Science Biology and Target Science 任職 Director 的蔣先慧博士分享近二十年的職涯規劃心得、新藥研發第一步標的選擇(target identification)的重要性,以及她招聘時所看重的特質。
Oct 15, 2020
Entry level 第一集帶大家來認識一個新藥誕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流程-人體試驗 (clinical trial)。由目前正在 AstraZeneca 擔任 Clinical Research Scientist (CRS) 的 Margaret 帶大家從認識新藥開發的流程開始,再聊到 clinical trials 所牽涉到的團隊成員,與CRS在其中的角色。
Oct 01, 2020
什麼!Boston Taiwanese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 (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 BTBA)推出了 podcast?
BTBA 由在大波士頓地區從事生醫研發的一群台灣人於 2012 成立,旨在促進台美生技人間的交流和提供職涯上的建議。除了固定舉辦年會、演講和工作坊之外,現在更推出了一月兩集的 podcast!首集節目將由現在就讀於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的博士班學生範恩,和在藥廠已經有 6 年工作經驗,現在在新創公司工作,同時也是 BTBA 2020-2021 co-chair 之一的 Yvonne,來為您說說 BTBA 決定製作 podcast 的緣由,還有對這個新企劃未來的期許。